4箱礼物3箱是山寨货?别让山寨食品在农村“横行”

时间 • 2025-07-27 09:54:01
消费者
食品
农村
山寨

俗话说

“不过十五都是年”

各位勤劳的“打工人”

是不是已经返回工作岗位了呢?

根据中铁集团的最新数据

节后铁路春运累计

发送旅客突破1亿人次

各位回乡的小伙伴们

不知有没有发现

农村的山寨食品

屡见不鲜

近日

重庆一女士发视频称

过年收到“六个石磨”

“养生核桃”

“新六纯核桃”

4件礼品中3箱是山寨货

视频一出

立刻引发广大网友共鸣

纷纷表示春节期间回乡

买到过“六个铁核桃”

“粤利粤饼干”等山寨食品

还有网友表示

去亲戚家做客

桌上摆着“小百兔奶糖”

“奥密奥饼干”等零食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据报道,春节期间

在各地尤其是农村市场

既有山寨食品

还有山寨烟酒等

相关部门采取了不少整治措施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未根本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河北市场监管)

山寨食品泛滥有哪些隐忧?

为何山寨食品

在农村地区屡禁不止?

山寨食品乱象该如何治理

我们该如何避免购买到山寨食品?

快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山寨食品泛滥或影响农村儿童成长

“山寨食品”在原料、配料、品质和口味等与品牌食品存在差异,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但由于其生产经营成本相对正品较低,通常以低于正品的价格销售仍可获利。有的生产厂家存在不具备相关食品生产资质等问题,也有不法商贩为获利而铤而走险。

(图片来源|河北市场监管)

在农村地区售卖的“山寨食品”大多通过“障眼法”进行伪装。这些山寨产品除了品牌名称相似外,在包装细节、广告词等方面都以假乱真。总的来说,山寨食品大多使用两种“障眼法”。

一种是抢注和某些品牌食品类似的商标,生产与之包装差不多的食品。在食品名上使用文字游戏或模仿品牌食品,但其质量和风味与正品相差甚远。如将“大白兔”变成“太白兔”,“银鹭八宝粥”换成““银鸳八宝粥””,或将“六个核桃”改成“六个纯核桃”冒充升级版等。另一种是委托一些代加工企业模仿有关产品进行生产,私自销售。

(图片来源|新华网)

(图片来源|京报网)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山寨食品的很多消费者,就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经常吃零食的占52%—73%。这些小零食大多不是产自大型食品企业,其中不乏有山寨食品。孩子们正处在身体发育的时期,如果一些无良厂家使用问题食材制作食品,或者生产环节缺少基本的卫生条件,这些因素无疑会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为何山寨食品在农村屡禁不止?

在农村一些地区,部分商家仿冒名牌、生产销售山寨礼品和“三无”产品的情况屡见不鲜,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各种山寨食品之所以横行,关键在于生产厂家“高明”的“窃取”手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李斌

农村消费者本身识假辨假能力不强,加上农村地区较为分散,监管力量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维权能力都相对薄弱,造成山寨食品在农村长期存在,节假日尤甚,亟待加强整治。

另外,农村居民中老年人较差的辨别能力也是山寨食品在农村地区泛滥的重要原因。天津商业大学的研究者曾对307位农村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鱼龙混杂的消费市场上,农村消费者对于山寨食品的辨别能力不强,警惕性较低,50%的消费者因“仿制逼真,难以区分”购买过山寨食品,26.6%的消费者因“价格低廉”而购买山寨食品。

山寨货“下乡”,背后确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山寨产品大多价格低廉,本身就利用了农村下沉市场消费水平较低和消费者鉴别能力不强的空子。再比如,农村地域辽阔,商超网点分散,给监管和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农村地区普遍也存在市场监管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此外,山寨礼品横行农村市场,既反映出消费者品牌意识缺失,也说明责任主体法律意识淡漠。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山寨货横行的局面可以被“无视”。

整治需持续发力

持续整治假冒伪劣商品,需要从长计议,多部门联动,形成协同治理效应。

首先,要规范商品渠道,管住源头。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和连锁超市加速布局,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没有正规运营资质的小超市、小商店仍然大量存在,这些不规范的小超市往往与黑作坊、三无生产厂家合作,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从这个层面看,必须规范农村商超布局,下大力气持续整治没有运营资质的黑超市,使商品进货渠道透明化。

如今,全国范围都在推进构建统一大市场,缩小城乡市场在监管水平、执法力量、市场标准等方面的落差,应该是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这背后既涉及更合理平衡城乡之间的市场监管资源投入,也包括继续推进完善农村下沉市场的基础设施。比如,加速农村地区电商网络、物流设施的完善,就可以帮助更多物美价廉的正规商品直达农村,弱化山寨产品的存在空间。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其次,要建立溯源机制,反向追查。当前,“食品溯源码”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地推广普及。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大行其道,来路不明是一大原因,出现问题难以找到责任主体。对此,农村地区应加快建立包括集中收集、追溯、跟踪等制度在内的食品监管体系。对于所有流入农村市场的商品,尽快建立溯源机制,明确生产、流通责任,对全链条规范运营起到有效约束作用。

避免山寨食品小秘诀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只要掌握以下三点小秘诀,山寨食品就很难“近身”。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评论)

1.正规渠道有保障

消费者应到正规商店、商场或超市购买食品。警惕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商家出售的食品。在购买食品时,应索要并妥善保管购物小票、发票等凭证,以及适当保留产品包装和剩余产品等。

(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2.细认名称辨真伪

食品名称是辨识“山寨食品”的要素之一。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仔细辨别食品名称,认准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

3.标签要素要齐全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预包装类的“山寨食品”有可能存在上述要素缺失、造假、混乱等情况。消费者应仔细辨识食品标签标识的上述内容,不购买、不食用包装无标签或标签信息不全、内容不清晰的食品。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旦发现误购了“山寨食品”,应当立即与商家交涉,或拨打12315进行举报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通过申诉等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

为了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

有关部门

应堵住山寨食品下乡的渠道

从生产流通的源头抓起

严厉打击山寨食品生产厂家

同时还要加强

农村消费者的教育

帮助其掌握鉴别品牌的能力

不能让农村地区

成为山寨货的“天堂”

来源丨央视新闻、经济日报、澎湃新闻评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光明网评论

编辑|赵艺霖

主编|蒋琳

监审|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