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如何落地创造消费?民盟成都市委会带来这份集体提案
“尔滨热”无疑是这个冬天最大的流量。文旅消费热的背后,折射的是经济新活力。1月31日,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开幕,成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民盟成都市委会的集体提案《营建“成都街头”万千气象,助力建设烟火幸福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建议以“成都街头·万千气象”为总牵引,开展城市文旅消费融合发展工程,塑造一整套体验佳、沉浸式、重参与的城市文化消费场景,推出有粘性有转化价值的消费产品,吸引和兑现在地生活和文化旅游的流量与消费,统筹形成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的城市景观与消费图谱。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何立新对这份集体提案进行了解读。
▲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何立新
客流量最终要落地为创造消费的体量
这份集体提案,来自民盟成都市委会多位不同界别的盟员思想碰撞和共同劳动成果。成都街头的万千气象,涵盖了方方面面,“首先是城市建设,比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文景观改造。其次是文化概念,街巷文化的基础是文化,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产品展示,把现代消费和历史文化的各种要素串联和传播起来。”何立新说,而归根到底,无论是文化的参与、体验还是传播,最终落地的是消费,落实到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上来,带动客流量,并且将客流量转化成为消费的体量。
“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关注成都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何立新表示,成都市的城市文化旅游特征,多在街头巷尾。近些年,也形成了以宽窄巷子等为主的城市街巷文化IP,但成都虽然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却存在发掘深度不够、体系联结不强、个性特色不显的特点。宏观上看,城市和重要地域的画像、标识不明确、不突出,地域特色文化赋能不深,开发利用方式亟待转型升级。具体点位上看,“千街一面”问题仍然存在,夜市、步行街、仿古小镇、灯光秀等传统消费场景呈现效果上同质化严重,客流目的地选择上点位可替代性较高。此外,对标上海、北京等城市,品牌活动能级较低,“成都街头”体验和分享内容包装打造有待深化,部分公共服务空间没有充分嵌入消费场景。
“来成都,应该有总体的、明确的文化画像。从区域上来说,应该有差异化的IP,成线、成片的游线。”何立新说。
▲宽窄巷子资料配图
建议构筑城市文化主干画像体系
具体怎么做?针对消费和流量上的不足,上述提案建议完善特色文化标识体系,强化消费核心引力以及构筑多元消费场景范式,推动消费引流转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构筑城市文化主干画像体系。以“天府文化”为主干,三国、熊猫、川剧、市井、古蜀文化等特色文化为题材,理顺城市画像体系,明确成都特色文旅消费资源核心IP。精准细化地域文化表达,推动行政区与文化区适度分离,依托核心IP在各文化区内搭构“文化+”发展网架,形成清晰的城市画像和街巷地域画像,比如浣花溪到万里桥(沿锦江)千年历史地域、文殊坊到大慈寺(沿府河)成都范市井生活带、交子大道到大源国际化生活圈等。
此外还应建设城市文化标志性支点体系。“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思路,优先推动摩诃池、张仪楼、散花楼等标志性文化遗迹恢复建设与故址保护工作。”全面铺设提升成都街头的文化内容,支持各类博物馆、非遗展示馆、休闲(茶、咖、酒)馆区、文化活动与节会等,注重向消费市场引流。
对于构筑多元消费场景范式,提案建议,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将文化区内特色资源连点成线,构建古蜀国潮、民俗休闲、诗歌雅韵等特色主题的街巷游线系统,延长游览时间线与消费价值链。
此外,通过国有载体代管、经营权移交等方式,优先推动天府文化公园、环城生态公园重点片区打造一批艺术家空间、书店咖啡馆、手作工作室、体育空间等“小而美”的精品消费空间,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一体化的公园城市功能区。
科技赋能也不能少,需要注重高流量区域的高新技术嵌入,深化大数据、AI+、XR等数字技术赋能表现形式现代化,鼓励二次创作塑造文化新IP,从文化端与产品端拉动消费。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摄影报道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