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价值观不应成为政治工具,更不能变成对抗武器
9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介绍,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十年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深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宽广战略视野、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变乱交织之际为国际合作凝聚了强大共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
王毅表示,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日益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连续六年写入联大决议,并多次写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获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这一理念反映了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汇聚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对于推动各国团结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王毅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旧思维,早已无法适应21世纪的新现实。国际社会强烈意识到,要避免新的冷战,走出文明冲突的困境,国际关系理论必须进行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主张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生态建设呵护地球家园,为国际关系理论开辟了崭新范式,也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了中国智慧。
王毅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和平发展,致力合作共赢的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载入中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充分说明,中国致力于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大国的现代化道路,将和平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选择。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将把自身发展寓于各国共同发展之中,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更强动力,作出更大贡献。
王毅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竞争日趋激烈,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强权霸凌行径危害日深,恐怖主义、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持续上升,人类社会又一次走到了何去何从的关键当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我们必须答对的考卷。两次热战、一次冷战殷鉴不远,阵营对抗、零和博弈没有前途。惟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世界各国人民希望所在。光明不会自动到来,未来需要携手开创。
“我们要为持久和平凝聚更大合力。关键是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要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使世界多极化进程更加平等、更加有序。要反对搞阵营对抗和排他性小圈子,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王毅还提到,要为普遍安全创造有利环境。关键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反对肆意扩大军事同盟、挤压别国的安全空间。要更好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对话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
要为共同发展注入更强信心。关键是引导维护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抵制保护主义、单边制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要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的核心,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国际分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下个月,中方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愿以此为契机与各方共谋发展大计,共谱合作乐章。
要为文明互鉴提供不竭动力。关键是坚持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价值观不应当成为政治工具,更不能变成对抗武器。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反对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二元对立,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夯实各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要为生态保护采取更多行动。关键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要坚持走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携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郭庄责编任志江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