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企业拼经济的主体作用

时间 • 2025-07-24 15:21:23
企业
创新

作者丨萧声

图源丨图虫


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发力?经济大省再次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挑大梁”,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广东以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居于首位,挑大梁责无旁贷,广东要奋勇争先。


广东经济体量已经超过了韩国、俄罗斯等国,有能力、有基础挑大梁,但这并不容易。随着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广东企业最早遇到产业升级压力,现在前有美国对先进制造业的遏制打压,后有国内外产业加速追赶,全球需求又比较低迷,企业正负重前行。我国经济复苏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广东关键时期顶上去,扛起来,面对宏观的、微观的困难和不利条件很多。


怎样统筹好当前和长远,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又好又快又稳地完成使命,对广东是挑战,也是担当,是摆在广东人民面前的一张新年考卷:从哪里发力,有没有信心?



向市场主体要活力



从区域看,挑大梁的主体是经济大省,最终挑大梁的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市场主体,是包括国有、民营、外资等在内所有类的大中小型企业。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图/资料图


改革开放前,广东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大量资本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家们涌入珠三角地区,组织各种要素资源,依靠制造业全面拥抱全球化,广东实现后来居上,连续34年保持第一经济大省的位置。


截至目前,广东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1806.7万户,占全国总量1/10,排名全国第一。它们是广东奇迹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当前挑大梁的主体。其中,民营企业功不可没。按照2022年的官方统计,广东民营经济贡献了60%左右的税收,占GDP比重超过50%,创造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以及进出口总值的6成。


拼经济,挑大梁,要靠企业,靠企业家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企业现在遭遇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以及外部风险叠加的困难,目前,政府企业正携手共进,开拓市场,解决问题,焕发企业主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开放40多年,广东企业家展现了应对市场危机的韧性和智慧,善于危中寻机,变中取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造就了灿若群星的企业家群体。广东企业一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迎难而上,成功化解。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今年,广东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内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激发企业活力的工作,政府始终在做,去年省政府制定了59条激发企业活力的措施,今年这些措施可考虑进一步改进和升级,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政于企,从企业和市场来,到企业和市场中去。



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广东经济显著特征是制造业当家。广东是全球制造基地,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手机、家电、汽车、家具、服装等商品以广东品牌居多,这是广东民企的成绩和骄傲。广东拼经济,挑大梁,还是要围绕制造业着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图/资料图


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利润率的唯一途径,因此,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创新要素,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广东诞生了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广东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做强做大的信心。但是,广东制造业也存在大量中低端产业和加工型企业。市场有“趋利避害”的“理性”,如果在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缺少资源的背景下,创新难度太高,研发风险太大,企业就会卷成本,追求短平快。


经济转型阶段,创新的政府导向和护航作用很重要,需靠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推动。从全国看,应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体系。同时,政府需利用财税工具、人才政策、专利保护以及融资服务等支持和激励企业投资于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演进自身,技术创新本质上由制度创新驱动,要建立围绕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最近几年,我国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全面改革,持续出台激励扶持企业创新的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外向型经济特征与市场导向作用的影响,此前,广东企业在产业链上游环节相对较少,下游组装型企业较多,这是一种不利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但是,随着要素禀赋的优势减弱,广东企业最早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也是被供应链“卡脖子”的主要对象。因此,企业创新有其内在的强大动力,而广东也不遗余力地为市场创造和组织了更多的科技研发资源。


目前,广东正在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落户了一批技术院校,建立起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60家省重点实验室等以及2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构成越来越大的创新支持网络,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数据显示,广东的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目前致力于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


过去一年,广东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华为新手机一机难求,比亚迪的仰望汽车等高端产品由于技术引领性而被市场追捧。


由于长期激烈竞争,民企间缺乏合作意识。目前,围绕创新链的合作相对不足,民企缺少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的系统整合创新能力,这是全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推动创新应该从资源共享、要素流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创造条件,激发企业通过开放与合作创新提升能力,扩大创新网络,让更多的企业比较容易地进入创新环境。创新人才短板也非常明显,成为抑制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制定全球招揽人才的有效政策。


拼经济,挑大梁,靠的是向企业要活力和创新动力。这需要通过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建立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服务于企业和市场,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才能释放出企业活力与创新动力。这意味着政府和企业要携手合作去解决发展路上的障碍和难题,为高质量发展共同奋斗。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广东率先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跃迁,再造一个新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SFC

本期编辑钟海玲

21君荐读

商圈流量猛增!4千万中等收入群体撑起年消费4万亿


广东产业腾挪:成本“打七折”,撬动超600个项目异地“再创业”


南沙“登船”,6小时到香港、24小时内到店,粤港澳汽车滚装环线上的外贸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