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私自实行的“导师制”产生疑惑?|《我的二本学生》连载
(图片来源:千图网)
“阡陌的述说”继续连载文学作品!
本期连载的是《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
“看见他们”
“看见更多的年轻人”
梁鸿贾樟柯韩少功
—特别推荐—
“哪怕二本院校的孩子”
“还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
从某种程度而言
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
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阡陌的述说2023.02.03阡陌的述说2023.02.03
09:42未知来源
播放
阡陌的述说2023.02.03音频:00:0009:41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
第四章
)
(
“导师制”——
子然和芳坤
)
阡陌的述说
颜芳坤
2023/2/3
(图片来源:千图网)
对“导师制”产生疑惑
QianMoDeShuShuo-
在呈现刘婉丽、李沐光、杜子然和颜芳坤的生命故事后,我突然对自己多年来私自实行的“导师制”产生了疑惑:在精英化和精细化教育幻象的牵引下,在一地鸡毛的大环境中,我不能掩饰自己,重回教育本源图景的企图。
我想知道,在无数次粗疏而隐秘的师生交流中,这些自愿跟随我的学生,到底获得了怎样的滋养、成长?文学对于他们坚硬的生命和赤裸的前途,到底留存了多大的弹性空间?
我明显感到,世界的丰富维度,正以开放姿态呈现在所有群体面前,如何面对世界的发言,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声音和话语权。对年轻人而言,在真理逐渐模糊的时代,对真相的尊重,成为他们理解和进入世界最可靠的入口。
单向度的金钱标准、消费主义的疯狂肆虐、信息时代对生命的占有、奴役、大学教育赤裸的就业导向,正构成我课堂下的年轻人,最真实的生命场景。
(图片来源:千图网)
他们必须拨开这重重迷雾,冲出无数疯狂的包裹,在个体虚幻的自由中,重建生命的踏实和妥帖。尽管在各类课程尝试中,我深刻意识到,尊重个体生存体验,对接独立思维能力,打通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边界,是当下大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但面对知识密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中的痼疾,我无法在单一的课堂实践中,达成如上目标。
“导师制”的私下实行,不过为了听到学生的真实声音,进而在真实的交流中,促成他们面对自我,坦然清理个人的经验,并能在大学阶段,实现对自己内心的整理,也让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真正达成。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悄然印证了自己的一种直觉,在艰难的生存突围中,文学曾经打开了他们生命的另一扇窗口,对文学没有理由的热爱、一所简陋的乡村图书馆、高中的课外阅读、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都曾是他们精神航标中的小确幸。在或黯淡或顺利的青春岁月中,他们内心持有的文学光芒,曾让年轻的生命发光。
(图片来源:千图网)
某种建设性力量的倔强生长
QianMoDeShuShuo-
从孩子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一种从容,看到了文学对他们的抚慰,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柔韧和开放,看到了年轻个体,不得不赤膊上阵面对时代洗刷的淡定、从容还有顺受。
我喜欢子然常用的“顺受”这个词,这一代人的青春和命运,其实早已在无人喝彩的开场中,下定决心独自面对。
而“导师制”之于我,不过在教学之余,像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利用职业的便捷,获得一个机会,与他们相处,并由此对这个群体进行扫描。
我惊讶地发现,和班主任经历提供的整体性认知相比,我“导师制”名下学生的个体命运,依然呈现了彼此吻合的特征:越是和学生深入交流,越能感知其背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痕,学生成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受制于家庭的溢出效应。
(图片来源:千图网)
我同样惊讶地发现,尽管在代际的偏见中,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往往被贴上更多的标签,而事实上,如果能获得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机会,其个体的丰富性,便会于自在的打开中,昭然若揭。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就业的局促、房价的高涨,已成为他们一毕业就无可逃避的生存压力,但某种建设性的力量,还是从他们身上倔强地生长。无论是婉丽、沐光、芳坤对故乡、亲人的回望和牵挂,还是子然小小年纪就投身公益的热情,都让我看到喷薄而出的生命热力,和来自青春的尊严与尝试。
(图片来源:千图网)
念大学避免了变成烂仔的可能
QianMoDeShuShuo-
更重要的是,对我而言,因为“导师制”所带来的近距离观察,年轻人身上所呈现的丰富性,极大地纠正了我的偏见。
客观说来,尽管对他们而言,“读书改变命运”的成色,在教育市场化的语境下,早已褪色了很多,但在和更多的学生具体交流后,我还是能感受到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重要意义。
他们从最底层的社会挣扎出来,在转型期的驳杂中,经历的心灵磨难、挣扎,并不比父辈少半点。他们也许错过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但他们避免了,若不读书,就会滑入更为糟糕境地的可能。
当我从他们的讲述中,感知到身后一群群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如何在底层挣扎的图景,我能明显感到,那群被抛出的孩子,其无望、狂放,早已成为社会触目惊心的疤痕。对沐光而言,在破败的村庄,若不是通过读书,等待他的,很有可能就是二弟的命运。就算暂时不能在城里立足,他来到广州的突围,也算得上一次胜利的逃离,通过念大学,他至少避免了变成烂仔的可能。
作为一所普通大学的教师,我切身感受到处于高校生态链末端的二本院校,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们和无数普通青年的命运,有着更为深切的关联。
(图片来源:千图网)
请关注明日《我的二本学生》连载
当七零后的老师面对九零后的学生
该如何打破“代际”的隔膜
再次担任班主任
是什么让我的满腔热情顿时冰封
面对八零后和九零后
班主任的角色又有哪些不同
期待明天的分享
作者:黄灯
“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
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
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黄灯
未完待续
读书品人生
下一期我们在这等候您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写信
阡陌的述说|倾听你的述说
可以是关于生活上的琐碎
也可以是关于情感上的困惑
更可以是关于工作上的压力
我们来回答你的问题
希望收到你的来信
解答你的困惑
注:以600字为限,可以尝试在300字内完成一个情感问题发邮件,我们将会择优选择回答。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我的二本学生》节选
作者|黄灯
主播|李海洋
编辑|李滟
责编|康轩山
主编|张玮
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