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中的农村是什么样?五位“三农”工作者这样回应红星新闻

时间 • 2025-11-12 09:57:06
核桃
农村
产业

6月25日,中央宣传部就“我把丰收献给党”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农业农村领域党员代表与记者交流。

“你们梦想中的农村是什么样?”见面会上,对于红星新闻记者的提问,五位代表各自描述了他们梦想中的农村的模样。“网红”村支书吴云波说,他向往的农村,就是城里人都向往的大草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说,希望田园风光能融入我们的文化……

“网红”村支书吴云波:

农村能够吸引城里人了,就是向往的农村

“我向往的农村,就是城里人都向往的大草原,夏天可以到那去养老。农村变得能够吸引城里人了。”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云波,这样描述他梦想中的农村。

7年来,吴云波带领分散的牧民组建合作社,并打造“支部+合作社+基地+牧户”的建设模式,改变了嘎查的落后面貌。他鼓励牧民以现金、耕地和肉牛折价等3种形式出资入社,全嘎查234户人家中共有207户入社,覆盖面达90%。

就在一年前,因为疫情的缘故,牛肉的销路成了问题,吴云波为这件事操碎了心。仔细考虑以后,“蒙古汉子”吴云波摇身一变成为了带货“网红”。去年一年,他们的快手短视频宣传已经达到5.7亿的点击量(个人的点击量)。

截至2020年末,吴云波所负责的合作社总资产达到6000万元,成员累计分红890多万元,人均增收7300元以上,带动132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爱折腾的理事长”李玉成:

从规模化种植中尝甜头

李玉成是黑龙江省桦川县双兴村村民,现任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很多人说种粮食不赚钱,作为一个响当当的种粮大户,李玉成对于怎样种粮食赚钱很有心得。

“作为一个在黑土地长大的农民,我对粮食有天然的感情,我从小就听歌词里这样说‘黑土绿浪黄金海,好一个中华大粮仓’。对我来说,种粮是自然而然的事。”李玉成说,在粮食收益下滑的情况下,自己第一反应不是转行,而是想办法增加种粮收益。作为一个爱折腾的农民,2013年,他组织五户种地大户成立玉成水稻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经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第一次在规模种植中尝到了甜头。

李玉成说,桦川县生态环境良好,是优质水稻产区,多年来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下,他们采取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秋翻地、测深施肥、农药“三减”、有机质育苗等措施,提高了黑土地有机质2.37个百分点。他们同时借鉴省内知名大米品牌成功的经验,从事绿色有机水稻研发、种植、销售。2016年,他们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将合作社12000亩地分成15个大区,每个区设一个区长,匹配一定资金,由区长自由支配,分区分量分品种定量定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年底分红比2015年每户多分1800元。

谈到梦想中的农村,李玉成说,自己从小长在农村,现在也在农村住。农村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建设美丽乡村之后,修上了水泥道,道边都铺了路边沟,种了果树,村里还通了公交车,到县里也就十多分钟。

“现在各个家门口都有了垃圾桶,我感觉现在我们农村挺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取暖,如果能改成电取暖,不用生锅炉,就更好了。”

农业科研工作者吴孔明:

农村要能留住乡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介绍农业科研工作时表示,科研工作要做到“顶天”“立地”。

吴孔明说,所谓“顶天”,就是要有探索精神,要对农业的一些科学理论,尤其是前沿性的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探索,要用最先进的植物保护理论,来指导植保科学研究和植保工作。所谓“立地”,就是要把工作和国家的产业需求,和病虫害主要的发生区结合起来。

吴孔明介绍,他的科研团队现在主要在云南等一些重要害虫的源头基地开展工作。他们要把草地贪夜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不仅要把这个虫子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清楚,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也要把一些科研技术成果用于东南亚和其他国家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为全球的植保工作、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谈到梦想中的农村,吴孔明也有自己想法。他说,尽管现在没有生活在农村,来北京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是小时候农村的场景时刻在脑海里面浮现。那时候的农村非常落后,他们那个地方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但是自然的田园风光是非常美的。

“我非常希望现在的农村,农民能够享受城市人享受的科技支撑的服务,有城市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保障;另外能够留住我们的乡愁,能够把我们的田园风光融入到我们的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自然生态,形成和谐美好的现代化农村。”

扶贫女干部李玉芳:

村在园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

李玉芳是湖南省永顺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作为分管精准扶贫的基层党员干部,5年来,李玉芳跑遍了全县299个有贫困人口的村,深入开展工作调研、业务指导,全县1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598户144312人全部脱贫。她狠抓扶贫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猕猴桃、柑橘等9大特色扶贫产业,建成产业基地120万亩,农民人均2亩以上,全县95%以上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此外,全县没有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失学辍学,医保参保率、大病保险率和特惠保参保率均达100%,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农村全面实现“五通五有”。

谈到梦想中的农村模样,李玉芳说,自己一直是个基层干部,她觉得现在的农村,只要把公共服务搞好,教育和医疗再加强一点,农村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想,‘村在园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就是一幅美丽的农村画卷。”

“核桃哥”高胜福:

誓要把荒山变成绿岭,让核桃致富老百姓

今年61岁的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是一名老党员,他专业种植核桃20多年,老乡们都叫他“核桃哥”。

1999年,高胜福开始在“人民楷模”李保国的带领下,开荒种树,发展核桃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在这期间,他和村民们攻克了太行山浅山区荒山治理难题。为了在荒山上栽核桃树,变成核桃林,高胜福在公司刚成立之初,就把公司命名为“绿岭”,并发誓要把荒山变成绿岭。后来,他们研发出综合性状非常好的核桃新品种,把这个新品种也命名为“绿岭”。

“我们通过核桃新品种的推广,让更多的荒山栽上核桃树,变成绿岭。在我们的带领下,临城县发展核桃达到了20多万亩,带动临城县100多个村、1万多户农民通过核桃产业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谈到梦想中的农村,高胜福从事核桃产业,跟农村打交道比较多,也经常到农村去。现在看到农村的路通畅了,环境也变美了,心里感到高兴。很多农村都通上了天然气,基础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今后,我们将继续引领老百姓,把核桃产业发展好,把核桃产业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做好,增加他们的收益,带动更多的老百姓通过核桃产业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实现我们乡村的振兴。”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