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引导和倒逼政府部门设计好和维护好各类政务APP,真正让它们管用好用易用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长效机制,提高数字政务管理服务效能。
《意见》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亮剑,有利于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增效。比如,针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统称政务APP)的建设、使用和安全管理,《意见》强调要在建设管理方面加强统一规划、加强立项审核、突出便捷集约、限制强制功能、防止“空壳”“僵尸”。
在使用管理方面,《意见》明确要防止强制使用、防止过度留痕、防止滥用排名、防止多头填报。在安全管理方面,《意见》要求健全安全体系、加强分类防护。
↑2023年7月,村级代办员给村民讲解政务APP的使用方法。图据新华社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的数字化外衣,往往表现为各类政务APP的滥用和异化,特别是向基层干部和群众企业过度摊派点赞和推广任务、强调工作处处留痕,大搞政务APP考核和排名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问题。
各类政务APP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善基层治理和提升基层服务的,原本应该服务基层干部和群众企业,通过“掌上办”减轻负担、提升效率和增强获得感。但是,这些政务APP却反而给基层干部增加负担和带来麻烦,也导致群众企业不堪重负和怨声载道,这并不利于基层减负增效。
之所以这些政务APP被滥用和异化,同把关不严、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和反馈不足等问题有关。因此,治理政务APP造成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把好入口,管好过程,做好安全,强化退出。
哪些政务APP应该上线使用,需要在事前做好科学论证和严格把关,避免问题APP带病上线。如果不需要和有问题的APP上线了,往往会导致存在即合理而难以根除,久而久之就成为既定事实而无法撼动。因此,要提高政务APP上线的审批层级,避免它们随意上线和不断泛滥。
加强政务APP的过程管理,需要对政务APP的运行管理进行监测、体检和诊断。政务APP的运行会积累海量数据,理应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监测。这样一来,就可以摸清底数、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使政务APP步入良性循环。在政务APP的考核评价方面,不能片面强调痕迹主义,导致基层疲于奔命乃至弄虚作假。《意见》的出台就是要引导和倒逼政府部门设计好和维护好各类政务APP,真正让它们管用好用易用。
不少政务APP上线以后就“长生不老”,这同没有建立强制退出机制有关。一些政务APP沦为“僵尸”,用户的使用率和满意度不高,却长期存在而得不到纠正。这就需要加强问题APP的预警、整改和退出机制,对于有问题的政务APP绝不手软和姑息,发现一起就要下架一起。
当然,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做好分类管理和精准施策。政务APP并非都有问题,有不少优秀的政务APP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成效好的政务APP要加强复制推广,并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共享。
更重要的是,要治标治本,关注和打破问题APP背后的利益阻挠。不少APP的开发、运维和使用,往往牵扯大量企业及其关联人的巨大利益。加之政务APP市场缺乏竞争,使得一些问题政务APP久治不愈。只有打破这些利益集团背后的“保护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政务APP的良性政商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政务APP的规范建设、健康运行和高效利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