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高中生欲轻生竟因……这种病正在压垮年轻人!有这7个迹象的小心了
明明成绩优异
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欲轻生……
最近
家住福州的高中生小昂(化名)
引起了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
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关注
而困扰小昂背后的病因就是——
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可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都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症状。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很容易发展到轻生的悲剧结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去“空心病”多发生于大学阶段,但当前已呈现年龄下降的趋势。
寒假即将到来,家长们的焦虑又开始出现在多个学习群和社交媒体上,一个是作业辅导,另一个非打卡莫属!相较于焦虑的父母,迷茫的孩子更值得关注。
“完美无缺”少年的背后隐藏着一颗“空心”
小昂,一个从小被家长和老师称赞的“好孩子”,听话、懂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未让父母操过心,从小到大拿过无数奖项,一直是老师心中的得意门生。但在这层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隐藏着一个挣扎的灵魂。
在心理门诊期间,小昂的情绪展现出极大的波动,一边述说,一边哭泣,甚至突然发笑,让人不禁为他的内心世界感到震惊。
然而,这么一个“完美无缺”的少年,他自述近一年来,心情一直处于低谷,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但他又恐惧,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家人会因此痛苦不堪。他对未来充满疑虑,感觉前途渺茫,没有方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似乎陷入了一种消极的循环中,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和意义。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陈敏榕表示,在临床中,小昂的情况并非个例。
这些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却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样努力的最终意义。没人告诉他们,除了学习,人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追寻的价值。
这样的后果,便是培养了一批成绩优秀,看似博学的“空心病”孩子。这颗心里面装的是家人和社会的期待,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在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种感觉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无依无靠,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
患“空心病”孩子,平日体验最多的情绪是空虚、困惑和无动力感,更容易在遭遇学业挫折时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
陈敏榕指出,高期待和单一化的外部环境是主要因素。学生被过分强调分数和成绩,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被剥夺了多元发展的机会,仅仅以分数来衡量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缺乏真实感的成长环境也是导致"空心病"的因素之一。现代科技如电脑和手机虽然提供了便利,但过度依赖这些虚拟环境可能导致孩子与现实世界脱节。当他们无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和归属感时,进一步加剧内心的空虚。
此外,对自我的怀疑和焦虑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迷茫也是"空心病"的根源之一。当孩子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尤其是学习成绩作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并非真正想要的东西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失落,导致内心的空洞和精神的贫瘠。
“空心病"的高发群体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青少年。在大学环境中,评判标准多元化,不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使得那些长期追求高分的青少年在面临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时,可能会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
“空心病”的主要表现
01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快感缺乏,但症状表现并不十分严重和突出,外表与常人无异。
02
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对生活目的感到迷茫。
03
人际关系良好,但往往出于维系良好自我形象的动机而努力,感到疲惫。
0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或无效,如药物和电休克治疗。
05
自杀意念强烈,不是因现实困难和挫折而产生,寻求快速无痛苦的结束方式。
06
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从初中或更早开始出现,并曾尝试自杀。
07
传统心理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不是通过解决负性认知、原生家庭问题或早期创伤来治愈的。
家长可采取以下对策帮助孩子找回自身价值感
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不要完全为他们“包办”一切。让孩子有时间、空间去自我完善和发展,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并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不只是以成绩来评判他们。家长应与孩子共情,倾听、接纳并认同他们的需求,同时引导他们进一步表达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低落两周以上、经常有消极念头、无故哭泣、不愿出门、厌学等,请及时到儿童专科医院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