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出知识产权保护“大礼包”!成都启动知识产权赋能中心建设,实行3年建设支持期
“2020年,成都市专利授权量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成都商标受理窗口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量位居全国地方受理窗口第一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位居全国第五……”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作为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的《2020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披露了以上内容,同时还透露,今年将启动知识产权赋能中心建设,实行3年建设支持期,按年度绩效评价结果给予资金支持。此外,成都还将在全市设立四个知识产权托管中心,每个托管中心将托管企业500家以上,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300件以上。
成绩:
成都市专利授权量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白皮书分为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审批登记、执法保护、特色工作、文化建设、交流合作等七个部分,全面介绍了成都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内容与亮点工作,清楚阐释了2020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方面的基本政策与取得的成效。
白皮书显示,2020年,成都市专利授权量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成都商标受理窗口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量位居全国地方受理窗口第一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位居全国第五。全市获得中国专利奖18项,创历年新高,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16项。郫县豆瓣、蒲江雀舌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互认名单。创新发布成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知贷通”,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在蓉试运行。同时,成立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场所联盟。成立中国数字版权产业联盟。西部首个区块链电子存证平台与区块链执行和解平台落地郫都区法院,并设立295家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构建全域成都的非诉纠纷调解网络,该工作经验入选成都营商环境案例,被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广支持。
与此同时,成都还将知识产权政策与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度融合。全市两级法院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共计13318件,同比增长52.3%,审结12508件。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6件24人,起诉24件49人。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侵犯知识产权、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112件,抓获63人,逮捕38人,移送起诉78人,涉案金额1亿余元。市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1329件,同比增长6.7%,结案率98.7%;办理假冒专利案件75件,同比增长213%,结案率100%。
“新引擎”:
成都将启动知识产权赋能中心建设
在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成都再次端出含金量十足的知识产权保护“大礼包”——今年开始启动知识产权赋能中心建设,以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推动成都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据了解,知识产权赋能中心将以产业头部企业和“爬坡”企业为工作重心,依托专业运营机构,重点围绕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管理四个方面实施精准赋能,引导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优势。
“赋能中心将精准匹配企业在‘初创、成长、壮大’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服务,让企业能够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大胆创新,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成都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成都市知识产权局将积极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激励、引导作用,为赋能中心建设给予“真金白银”的实在支持。同时,还将重点支持产业功能区开展高价值专利中心培育、专利产业导航、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等工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链、产业链。
新服务:
今年起将设立四个建设知识产权托管中心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做实知识产权托管中心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即将出台,将为成都高起点建设知识产权托管中心划定路线图和任务书。
据介绍,全市将按区位设立四个托管中心,通过政策引导和强化服务,将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起来,每个托管中心托管企业500家以上;将高校院所、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起来,进一步拓宽知识产权托管服务范围,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能力,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中小微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转化率和实施效益,每个托管中心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300件以上。
“如果说以前的托管服务是1.0版本,那么此次启动建设的托管中心就将进入2.0时代。”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托管中心将不断扩大服务范畴、深化服务内涵、优化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将全市企业和高校院所“一网打尽”,让知产管家帮助更多创新成果“点石成金”,助力更多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据了解,托管中心下一步还将积极搭建供需对接数据库,完善智慧管理平台功能,构建市场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系,打通知识产权运用全链条渠道;利用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供需对接平台以及全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载体,加大知识产权托管服务供需对接力度,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提高专利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引导企业开展商标运用管理,提升商标运营水平;开展企业分析预警,提高知识产权风控能力;加强宣传培训,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等,以悉心的呵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红星新闻记者李彦琴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