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观潮·三人评”②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4亿人如何“上车”?

时间 • 2025-10-28 13:21:16
收入
居民
消费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时,报告提到,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直接体现莫过于个人收入的提升。近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0.8%。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是惠民长策。无论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均提及“十四五”时期,将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障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收入如何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如何扩?让“钱袋子”更鼓当如何实现?

↑资料图来源:ICphoto

在收入端从做大经济蛋糕到稳定扩大社会就业再到顶层设计启动新一轮收入倍增刺激计划入手,在分配端从优化三次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着手。

增加居民收入,要从收入端和分配端双管齐下

□盘和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要想做到居民收入倍增,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进一步做大国民经济这块蛋糕。做大经济蛋糕,重点就是在促进社会生产,只有切实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才能让居民的整体收入实现增长。

其次,就业是居民收入的来源,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关键。稳定和扩大就业,主要是总量上的扩大,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此外,还需要探索启动新一轮的收入倍增计划。除了生产和就业以外,政府的政策环境也非常重要。上一轮收入倍增计划是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目标时限为2012年至2020年。如今我们已经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需要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条件针对性地规划和采取新一轮的收入倍增计划。

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都是在“做大收入蛋糕”,而与其同等重要的,还有如何分好这块蛋糕,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旨在缩小收入差距,优化按劳分配体系。具体而言,其一要完善发展成果增量和存量的初次分配;其二要完善以税收等为主要支付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在传统的第一二次分配之后,要重视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第三次分配主要指的是慈善、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

综上,笔者以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到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提高居民收入,实现收入倍增,则需要在收入端从促进社会生产,做大经济蛋糕到稳定扩大社会就业再到顶层设计启动新一轮收入倍增刺激计划入手,在分配端从优化三次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着眼,双管齐下,共同实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国家“家底儿”的厚实,是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保障。居民家庭“家底儿”的厚实,将让更多人具备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国”与“民”的分配,需着力提升居民财富比例

□文阳(红星新闻评论员)

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中国GDP仍如期突破了100万亿大关。过去十年,得益于“收入倍增计划”,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去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0.8%,基本实现了两个增长的同步。

中国社科院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从21世纪的前10年与后10年比较来看,居民财富占比下降了2.8个百分点。同一报告显示,2019年末政府部门财富占比24%,居民财富占比76%。考虑到基数庞大,即使1个百分点的腾挪,都涉及到巨额财富的分配问题。

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民,藏富于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体现。着眼于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实行新一轮“收入倍增”和“中等收入人群扩大”,现实且必要,或将体现在即将制定的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中。客观上,实现上述目标,是发展成果惠及个体的具体路径,也是在“国”与“民”两个维度,实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富裕程度的内在要求。

国家“家底儿”的厚实,是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保障。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各级政府有底气出台一系列解难纾困的政策,给出真金白银的帮扶,即是实例。但从效率维度看,政府直接拥有和配置大量资产,也会导致效率不够高。

这正是宏观层面屡屡强调要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的原因所在。这是经济改革的方向,也蕴含藏富于民的巨大潜力。

居民家庭“家底儿”的厚实,将让更多的人具备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在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下一个15年,有必要、有条件平衡好“国”与“民”的财富分配,适度提升居民财富占比,实现国强民富的全民理想。

↑资料图来源:图虫创意

只有做到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结合、结构的充分合理、消费预期的不断增强,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才会越来越强。

收入倍增,如何有效“扩容”中等收入群体

□谭浩俊(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构建新发展格局,消费是重要推动力。而消费的基础,就是居民的消费能力。只有居民具有足够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能有效发挥。而居民的消费能力,来自于居民的收入以及消费预期。因此,“扩容”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成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为重要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大约4亿人左右。从绝对量来说,应当不算少了,美国的人口总量还不到4亿人。但从相对量来说,中等收入群体占我国全部人口的比重还不到30%。前期不少专家学者估算,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至少要“扩容”一倍,达到8亿人。增加的4亿如何“上车”,这是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一个不小的挑战。

不仅如此,对中等收入群体能否有效拉动消费的问题,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看结构、看消费预期。只有做到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结合、结构的充分合理、消费预期的不断增强,这一群体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才会越来越强。

从数量来看,要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地区有不同要求,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居民收入也要增长快。

从质量来看,居民收入增长要跑赢价格上涨,真正让居民收入能够有质量地增长、有效率地增长。特别是房价,必须确保稳定。

从结构来看,要使中等收入群体的整体向上移动,而不是全部集中于中低范围,使中等收入群体能够呈现较高标准的水平。至少,应当有6成以上的家庭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平均水平以上。这样,这一群体的结构才算合理,收入分配的橄榄型作用才能发挥。

从消费预期来看,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义务教育等都能够健全、稳定、有效,不对居民的消费构成压力。只有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强了,后顾之忧减少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真正释放,收入倍增的效率才能提升。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