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2018年以来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4万件23.1万人
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最高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司法审判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最高法副院长贺荣提到,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2018年以来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4万件23.1万人。
▲发布会现场
严惩校园欺凌、暴力伤医等犯罪
贺荣介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危害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3年以来审结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高发案件55.1万件,特别是针对妇女儿童的暴力、虐待、性侵等犯罪,依法从重量刑。坚决维护食品药品安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黑作坊”,斩断伪劣造假链条。
2013年以来,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近7万件。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依法严惩重大责任事故、校园欺凌、暴力伤医、传销拐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危险驾驶等犯罪,及时发布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依法维护防疫秩序和社会稳定,2020年审结涉疫犯罪案件5474件6443人。
通过重整让532家企业重获新生
贺荣提到,服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运用破产重整制度挽救危困企业,仅2020年,通过重整共计盘活资产4708亿元,让532家企业重获新生,帮助48.6万名员工稳住就业。
全面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律平等保护。依法纠正张文中案等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做犯罪处理,依法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贺荣介绍,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加强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司法保护,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13年以来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29.2万件,年均增长24.5%,增长幅度很大。
让长江排污者支付5.2亿元环境修复费和罚金
贺荣介绍,聚焦美丽中国建设,设立环境资源法庭,依法审理长江非法排污案,让排污者支付5.2亿元环境修复费用和罚金,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民生司法保障,正确实施民法典,全面清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司法解释591件,依法审理婚姻家庭、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消费等涉民生案件3167万件。
明确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规则,把引导规范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统一起来。出台多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具体举措,如集中清理涉企业和企业家久拖不决、久押不决案件,目前全国法院正在对摸排的相关案件抓紧依法处理。
查处虚假诉讼案件1.2万件
“依法打击虚假诉讼和恶意逃废债等行为。”贺荣提到,2017年到2020年,共查处虚假诉讼案件1.2万件,保护诚信、惩戒失信。
据悉,在依法保护当事人诉权方面,落实立案登记制,截至目前,已网上立案1171万件,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3万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制定审判权责清单,建立监管机制,努力确保改革放权与有效监督相统一。
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方面,贺荣介绍,推进现代科技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设立北京、杭州、广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同时,推行网上立案、在线诉讼,让司法更加便民利民。
红星新闻记者高鑫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