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0万只煤气罐如何保“瓶”安?这些智慧蓉城应用场景增加城市安全感

时间 • 2025-11-20 13:51:34
智慧
监管
电梯
平台
救援

电梯里有人被困,如何才能及时安全进行救援?在成都,纳入智慧蓉城运行中枢的“969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全天候守护着市民的安全。

目前,全市在用电梯数量约19.7万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使用时间15年以上的电梯约1.4万台。还有超过90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在全市各地流通。全部依靠人力去发现问题,保障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显然不现实。如何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如今,在智慧蓉城建设的牵引下,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建设的智慧燃气安全监管、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等特种设备的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均已纷纷落地。通过智慧蓉城数据资源体系、物联感知平台等的赋能,这些应用场景可实现自动感应、自动推送、及时处置,第一时间发现、解决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不断降低城市管理中的风险,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市民的安全。

▲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

守护“瓶”安:

90余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纳入智慧监管

液化石油气钢瓶俗称“煤气罐”,它的安全问题事关民生,一直以来受到民众广泛关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液化石油气钢瓶存在数量众多、供应环节杂、准入门槛低、人员素质差、无信息化管理手段等问题,导致液化气石油行业的监管一直是个难题。”

90余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27家充装单位、5家检验机构、300余辆车辆……在智慧蓉城的建设下,通过智慧燃气安全监管场景,液化石油气钢瓶“运输、经营、配送、使用”全链条都被纳入智慧监管。

从充装源头开始,所有环节数据都能实时自动采集和分析,包括在哪充的,谁充的,何时充的,充的什么,充了多少,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入户安检、实名购气等都进行实时的数据归集,最终形成精准的数据闭环。通过一面大屏即可显示各地各环节的所有操作流程,并运用物联网和智能算法等技术及时发现和报送安全隐患。

对充装人员而言,利用手持式钢瓶标签扫描器读取钢瓶上的标签信息,判断钢瓶管理数据库中是否有该钢瓶注册信息、是否在检验有效期、是否为自有产权钢瓶、充装前检查是否合格,所有信息均合格则向相应的充装枪发送指令打开对应的充装枪阀门充装钢瓶,否则不能充装。

对用户而言,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液化石油气钢瓶出厂、登记、检验、充装及充装量等信息,确保用户选用的液化气钢瓶检验合格、可溯源及由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充装,确保用户用气安全。

自场景落地两个多月以来,全市已排查隐患钢瓶15000余只。

▲成都市液化石油气钢瓶智慧监管服务平台

关口前移:

通过数据分析让电梯救援从被动变主动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困人故障,及时救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在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上,成都19.7万台电梯的情况一目了然,可随时查看某一台的具体信息。

近日,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联合小区进行了一次电梯困人演练。在金牛区解颐路,一名乘客被“困”电梯间。接到报警,平台工作人员询问被困人员6位数电梯编号,通过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电梯基础数据库中地址信息锁定困人电梯位置。

工作人员生成应急救援工单后,呼叫一级维保,告知困人电梯位置,开始实施一级救援。随后,报警信息,故障电梯的注册信息、检验记录,以及救援人员的相关信息就出现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从接到报警到维保回访结束,总共耗时约16分钟。

截至目前,全市共处置电梯困人救援总次数约为3.4万次,解救被困人员约为7万人次,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平均用时9.53分钟,现场实施救援平均用时3.91分钟。“收集来的电梯数据,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全部盘活。”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智慧蓉城的建设下,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探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战实用,解决问题”。

▲成都市电梯困人应急服务平台

“最大的变化,是从被动变主动。”在该负责人看来,实现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一屏观”的同时,平台收集的数据还能支撑电梯应急救援主动感知、智能预警、及时处理、全程反馈能力的提升。

据了解,平台对电梯困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人为原因、外部原因(停电、高温)、设备本体故障等方面分析全市电梯困人原因等,定期生成工作简报。监管部门根据简报反馈的当月困人次数超过3次、维保单位到场超时、电梯困人超过2小时、维保单位所服务电梯困人率较高等情况采取监督抽查、工作提示、执法调查等线下监管措施,通过数据倒逼企业主动履行安全责任,保障电梯安全运行。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