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光脚下水拍照”?网友怒了:这可是九寨沟!

时间 • 2025-07-26 03:37:34
景区
盐湖
来源
图片
游客

8月7日下午,

四川阿坝州,

网友爆料九寨沟景区内

几名大妈脱鞋下水

打卡拍照。

(图片来源:环球网)

网传视频中,

几名游客光脚

在水中嬉笑拍照,

其他游客则

站在水边游览。

(图片来源:环球网)

有不少网友表示:

这可是世界自然遗产,

水质被破坏了

多少年才可以恢复?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4人被行政处罚

并公开道歉

九寨沟景区官方也在视频下方回复:依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四十六条,对其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四位当事人以书面道歉信的形式进行了公开道歉。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事发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高度重视,联合相关执法机关依法开展调查,并在松潘县境内将4名游客找到。

经调查,4名游客随意离开游览栈道、步道践踏植被、下滩踩水行为,违反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七)项规定,依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四十六条,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对其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4名游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深刻反省,接受处罚,并以书面形式进行了道歉。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九寨沟景区回应

什么不能下水

至于九寨沟为什么不能下滩踩水和水下拍摄,九寨沟管理局曾于2017年作出过解释。因九寨沟主要是水景钙华景观,钙华的沉积速度不到1毫米/年,人为的物体进入水体,会对钙华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并且无法自然修复;九寨沟的湖泊(海子)是贫营养水质,水体非常敏感。人为物体进入水体,将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沼泽化。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九寨沟”)

九寨沟景区营销处负责人表示,网传视频中大妈们脱鞋下水打卡拍照的位置为九寨沟景区箭竹海瀑布段。

“肯定是不允许的,每个人都踩在水里的话,那个水就污染了,后面就没办法看了。”据介绍,景区讲解员随时都在提醒文明旅游,但仍然有部分游客不遵守景区规矩。

8月9日,九寨沟景区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呼吁爱护大自然人人有责。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九寨沟”)

景区在文中表示:

九寨沟的水灵动鲜明,是历史的沉淀,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绝美奇观,114个海子都有其独特的形态,色彩的由来,地质的形成,是大自然精心打造而成。

水从历史中流淌而来,将美的高度展现在世人眼前,为了让九寨沟风韵永存,爱护、保护大自然,珍惜这片美好的土地,也是我们所有人无形的责任。

什么是钙华景观?

钙华景观是指富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河水或湖水,因碳酸钙饱和度和水深差异等导致水对光的吸收和发射差异,再加上池中生长的藻类颜色的不同,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现象。钙华的形成不仅需要严格复杂的自然条件,而且形成速度也十分缓慢,像黄龙这种钙华池,可能经过上万年才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几乎无法修复。

四川省地矿局一〇八地质队副队长

李德华:

“它(钙华)的形成速度每一年最多的也就是几个毫米,甚至比较少的,就是(每年)只有零点几个毫米,碳酸钙被碾压成碎块状。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颗石头把它破碎后,你怎么去恢复它,这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钙华十分脆弱,甚至用手指一碾就能粉碎,根本无法承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此外,

8月10日,

青海海西,

有网友曝光

一游客光脚

进入茶卡盐湖游玩。

(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网传视频显示,一位手拿相机、身穿红色长裙的女子光脚进入茶卡盐湖。该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指责女子行为不文明。

茶卡盐湖景区回应

茶卡盐湖是食用盐生产基地,为保证湖水清澈无污染,天然结晶成品质优良、味道纯正的食用盐,并且符合国家食盐最高质量标准,不允许光脚进入,并且由于盐层比较粗糙,可能会造成游客脚部受伤。因此,景区工作人员表示,为了保护盐湖也会为了满足游客游览需求,景区专门制作了环保鞋套供游客租赁,价格为10元一次,不限时长,一次可以玩一天。

景区官网显示,茶卡盐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湖面面积105平方公里,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是中国盐文化发源地之一。茶卡盐湖以盛产“大青盐”出名,到目前为止已拥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至今仍在开采。茶卡盐湖内盐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此外,其消肿,止痛的功效,还广泛应用到热敷理疗袋和大青盐牙膏等多种产品中。

破坏景观的行为

为何屡禁不止?

游客的素质是一方面原因。有护栏,有警示标语提醒,不能说“不知道这样做”就行了吧?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偏要违反规定做不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足。破坏景观,得到的惩罚是什么?《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刻画、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虽然确实有得到重惩的案例,但是这种情况在各种破坏景观的案例结果中极少,并没有消退那些景观“杀手”的“热情”,打消他们的念头。

网友有评论说,可以将这些人纳入景区黑名单,但不得不说,在现实的景区旅游中,由于种种原因,黑名单实在难以起到实质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景区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对于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破坏行为,要多一点较真精神,及时取证,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加以处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严肃处理,加大打击力度,给这种行为更加严厉的惩罚。同时,可以在景区内设置设施,告知破坏景观案例和法律代价,从根源处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瑰宝

爱护景区生态环境

守护景区自然遗产

你我都责无旁贷

来源|央视新闻、九派新闻、红星新闻、荔枝新闻、读创、河北新闻网、环球网、极目新闻、科幻网、华声在线、食安网、微信公众号“九寨沟”

编辑|曹梦媛

主编丨张玮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