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去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老审计”:曾遇高原反应考验,关注支援项目是否达到预期
6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四名为经济活动进行“体检”的审计工作党员代表登上了新闻发布台,围绕“审计监督护航新征程”这个主题进行交流。北京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副处长徐梁,曾13次到西部地区开展审计项目,已经是对口支援方面年轻的“老审计”了。
▲北京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副处长徐梁
这位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老审计”
曾遭遇高原反应考验
“请问对于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审计工作有哪些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工作中如何践行审计为民的初心?”对于红星新闻记者的提问,北京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副处长徐梁讲述了自己对口援建的心路历程。他说,对口援建和对口支援项目的审计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的计划进展和实施;二是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三是当项目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审计,在过程中向建设单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切实发挥审计的服务和保障功能。”
徐梁表示,自从参加审计工作之后,就把“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勇挑重担,完成好每一项审计任务”作为自己的审计初心,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发布台上,徐梁回忆了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审计案例。2018年,他和同事们到西部进行对口支援审计,审计组的同事们都受到了高原反应的影响,但大家克服这些影响,白天去项目延伸审计,晚上在会议室进行情况汇总。审计中,徐梁有两位同事出现了血压升高和低烧现象。在陪同他们进行输液和吸氧之后,徐梁嘱咐他们好好休息。但过了不久,大家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忙碌在紧张的审计工作之中。最终在审计组全体努力下,他们圆满完成了审计任务。
徐梁于去年获得了“全国审计机关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他认为“这个荣誉不属于我,是属于我们所有参加过对口支援、对口援建和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审计同仁组成的团队,也属于全体北京审计人。”
审计工程项目如何体现专业?
不让不合理费用纳入项目建设成本
工程建设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如果没有专业能力做支撑,就没有办法和施工单位在一个平台上对话。徐梁在发布会上还讲述了一个关于工程量的“小秘密”。他说,工程量最容易产生猫腻的地方就是变更洽商,超概算的问题也经常出现在这里。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建设单位是否建立了设计变更、工程洽商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应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签认手续是否齐全,还要与主合同进行对比,对投资控制里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进行原因分析,绝不让不合理费用纳入项目建设成本。
“通过这么多年的投资审计,我感觉敬业、专业就是我们投资审计的重要法宝。这些年通过我们开展的对口援建和对口支援的审计,也确实做到了让支援方放心、让受援方满意、让老百姓得实惠。”
红星新闻记者严雨程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