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帮扶“网瘾老人”,没必要动辄呼唤APP“老年模式”
关爱老人,不妨从帮助他们戒了“网瘾”开始。
近日,有网友上传的一张截图引发广泛热议,截图显示一位花甲老太太,凌晨3点竟然排位用赵云拿了“5杀”。如果真的是老太太凌晨上网打游戏,确实有点脑洞大开。不过,2021年的今天,这样的事未必就不能照进现实。
比如,有媒体报道这样的故事:凌晨1点,卧房门下透出微弱的光,孙一然知道自己62岁的母亲王桂芬又躲在被窝里刷短视频。广场舞也不跳了,商业街也不逛了,美其名曰“咱不给疫情防控添乱”,可一没事就拿起手机,本来眼睛就不好,玩手机还不开灯。
这一幕,像极了当年假装熄灯睡觉而躲在被窝用手电筒刷古龙金庸的我们。
“网瘾老人”,真不是传说。《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64.8分钟,甚至有0.19%的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随着互联网的“适老化”改造,网络平台的投其所好、日常生活挤压娱乐时间、社交趋于网络化——越来越多老年人会熟练使用智能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部分老人沉迷其中。
网络沉迷这件事,当然不是孩子的专利。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达9682万人。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适老化政策频频出台,切实解决老年人上网难题。老年用户变多了、上网容易了,“网瘾老人”也就应运而生了。某种意义上说,这固然给“网瘾少年”的话题研究提供了另一个维度,也在现实层面对“老年人的互联网生存”提出了必答的考题。
网络沉迷,不是单靠自律能解决的事。何况,老小孩老小孩,老人的自制力也越来越像个“小孩”。这个时候,我们固然要为老人上网提供硬件基建的便利、为“适老”软件提供开发应用的场景,但与此同时,恐怕也要像严防无良保健品一样,严防死守各种大忽悠式的商家转战APP战场,专门盯着“老年流量”来变现。有子女抱怨说,“我把趣头条、、抖音全都卸载了,她(母亲)自己偷跑到营业厅找人帮着下载回来。”更厉害的是,在客服的指导下,母亲还学会了刷视频攒积分,用来换取话费。
于是,有声音开始呼唤APP的“老年模式”。
可是,“网瘾老人”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呢?怪软件无良?这个原因,似乎并不足够原罪。如果“青少年模式”“老年模式”火力全开,那是不是“中年模式”也要酌情考虑了。怪为老任性?好奇心和探索欲,应该是全人类共通的特性。真正要问诊“网瘾老人”,功夫不能只是盯着网络治理层面。很显然的一个道理,对于更多老年人来说,如果家庭生活“有事可干”“有情可依”,怎么会沉溺在虚拟世界而流连忘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于社会来说,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刚刚用熟了的手机,也不是丢不下来的;对于家庭来说,让老人老有所爱、老有所依,天伦之乐的魅力或远远大于游戏刷剧。凌晨拿“五杀”的花甲老太太虽然可能不是真的,但它同样说破了“网瘾老人”的现实问题。关爱老人,不妨从帮助他们戒了“网瘾”开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