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医保天价药”进医院难,如何不放弃每一个罕见病群体?

时间 • 2025-11-19 19:20:08
患者
罕见

如何确保罕见病患者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已成为一道不容忽视的民生课题

2022年8月,与县医院、县医保局进行了近100天的拉扯后,陈竹的母亲终于用上了3针治疗法布雷病的药物“瑞普佳”。回顾为了让母亲用上这款罕见病药物而奔走的经历,21岁的陈竹感慨,“结局是美好的,但过程太艰难了”。

一句“太艰难了”,并不足以概括陈竹的经历。早在2020年,正在读大一的陈竹,有空就到省医保局,反映法布雷病患者用不起“天价药”的无奈,希望能与其他患者一起推动药品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陈竹身后,是一个命运多舛的群体——过去数年间,法布雷病病友们想方设法联系专家和媒体记者,尝试着给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总局写信沟通,希望能将两款药品引入国内。

↑陈竹让患法布雷病的母亲终于用上的特效药“瑞普佳”

对于普通人来说,罕见病只是一个生僻的医学名词,但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那不仅代表着一段痛苦的经历,而且往往意味着艰难的求医问药之路。对于陈竹和其他病友们来说,治疗药物进入医保药品目录,一度让他们感觉看到了曙光,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更为严峻的现实:救命药虽然进了医保目录,但却迟迟进不了医院。究其原因,在相关考核指标中,“药占比”是医院不得不考虑的内容,那些价格昂贵的救命药,很容易因此被拒之门外。

作为世界公认的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支付方式之一,DRG支付(指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将疾病按照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复杂程度以及治疗成本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组,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不过,陈竹们的遭遇也在提醒一个现实:在医院致力于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疗效的同时,那些价格昂贵且适用范围较小的罕见病药物,很可能被排除在外,并因此误伤那些罕见病患者。陈竹与县医院和县医保局之间的“死磕”,说到底都是因为钱——患者希望减轻经济负担,医院担心考核指标超标,而地区的医保资金终究是有限的。因此,陈竹的胜利不仅充满了偶然性,终究也是难以复制的。

尽管名为“罕见病”,但基于国内庞大的人口数量,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2022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全球罕见病患者已超过3亿,其中,我国有近2000万患者与罕见病作斗争。如何确保罕见病患者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已成为一道不容忽视的民生课题。

2021年4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对使用周期较长、疗程费用较高的谈判药品,可探索建立单独的药品保障机制。尽快打通“国谈药”(即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进入医院的“最后一公里”,是提高罕见病患者医疗保障的重要内容。由此,需要明确医疗机构的接诊原则和管理体系,以此来打消他们的成本顾虑。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罕见病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除此之外,不妨多在启动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最初一公里”上做文章。全球已知罕见病有7000多种,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领域,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科研机遇和市场空间。2015年以来,国内有35个罕见疾病用药批准上市,覆盖17种罕见疾病,已上市罕见疾病用药67%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更多企业积极研发罕见病治疗药物,不仅可以确保罕见病有药可用,而且可以实现医院降低成本压力与患者减轻用药负担之间的双赢。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